11 方孝孺:《逊志斋集》卷五《魏孝文》,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。
第三,志存高远,进退得宜。孔子强调,这种见贤思齐的努力,不可以虚应故事,而必须是真正发乎内心。
为此,孔子高度评价孔文子,认为他被谥称为文,关键在于孔文子做到了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这一点。这其实全面体现了孔子仁民爱物、天下为公之博大胸襟。这种恭、敬、惠、义之美德懿行,无不通于仁。孔子充分肯定品题对象的优点,但是他却从不轻易地许人为仁。这一点,无论对自己的门徒,还是其他古今人物均是如此。
当然,孔子认为,要做到包容宽厚是非常不容易的,知易而行难,非仁者不能为之,故其弟子子贡振振有辞表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时,孔子他不客气指出子贡无加诸人的宣示是空口说说而已,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做不到:赐也,非尔所及也。《公冶长》篇共计二十八章,皆在品题人物。道德中一般有两种类型的判断,一是义务为中心的,一是品质为中心的。
一方面,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理性支配感性的自由意志,它可以同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天理、良知相联系。特中国所行家庭伦理,其弊有二。此外,当代美德伦理运动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可能的推动是什么?应当注意的是,不能把西方的问题当作中国的问题,不能以西方的问题意识掩盖中国问题本身。孟子性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目的论也不同。
它显示作者对问题的探索有一个过程,在行文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重叠或者遗漏的痕迹。这对厘清儒学的观点很有道理,是陈来教授的学术贡献。
然而,第二类行为因其利他主义的特征,我们具有评价的直接标准,但第三类行为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呢?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,更多的判断来自我们的直觉。不是说今日讲儒家美德就必须拒绝权利,在现代生活秩序中赋予权利观念更重要的意义,对现代儒学应该不成问题。我们权且将上面这一简短的论述当作解读本书的思考背景。……其区别在于,宗教性道德是自己选择的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,它是个体追求的最高价值。
陈来教授在构思《仁学本体论》的前后,锲而不舍地探讨更具现实品格的伦理问题,是其对儒学当代命运的担当。其中,人伦德行是为了伦理关系的义务,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完善。对孔子而言,原则、义务、美德是一致的,儒家所注重的不是判断原则,而是实践原则,礼是判断原则,仁和君子不是,古代德行的概念表示人的道德性质和行为的道德性质是合一的。《儒学美德论》对两德论的质疑,既包括对相关理论逻辑自洽性的怀疑,也包括对这种理论见之实践的道德效果的批评。
一、对两德论的质疑 道德两分法或者叫两德论的代表,一是梁启超关于公德、私德的划分,一是李泽厚对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界定。……社会性道德则是某一时代社会中群体(民族、国家、集团、党派)的客观要求,而为个体所必须履行的责任、义务,常与法律、风习相关联。
儒家伦理被指责的理由包括两方面,一是在价值上支持亲疏有别和尊卑不同的等级制度,二是在功能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秩序。三、问题的引申 《儒学美德论》的写作,从章节发表的时间看,跨度较大。
近代以来,几乎所有的学问都是以西学的相关学科为参照系建立起来的,人文学术中哲学、宗教莫不如是。自由平等正义不是具体社会规则,但它们是现代社会规则赖以建立的基本价值。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熟人社会之处,就在于它是以陌生人为基础的,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中所假设的人就是互不相知的陌生人。借用康德认识论的术语,一个是范导原理(regulative principle),一个是构造原理(constitutive principle)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确系标准的伦理规则。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,人人善善其群者谓之公德。
然而,与哲学一样,伦理学也是分类型或学派的,用不同的参照系论述出来的古典知识,可以呈现相反的思想和知识立场。现代道德哲学中美德伦理的兴起,是因为以康德开创的启蒙的伦理学,不论是义务论还是功利论,在道德实践中均碰到难题。
但由于遵守这种行为规则的人,未必对规则心悦诚服,即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,因此需要有美德鉴别与培养的道德学问。对个体必须有社会性道德的规约,而不能例外。
虽然李也有超越启蒙的思考,但他认为时下优先的工作仍是启蒙。当然,也只有李泽厚在伦理学的论题上最下功夫。
而就近代社会而言,社会的德行即所谓公德则必须区分公民道德与公共道德。二是儒家不仅讲德性,而且特别讲德行,所以也关注道德行为问题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其中研究比创作的成果与影响有压倒性的优势。站在儒家的立场上,作者同意李和谐高于正义,但拒绝权利优先于善这一自由主义价值。
两者虽然名称不同,梁叫私德、公德,李则称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(李有时也称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)。只是当其发展成熟,原初设想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之后,相关论述不一定需要采用中国的A就是西方的B这种形式化的套路。
儒学除了接纳和支持权利平等的一般社会规则外,还应当具有阻止社会规则滥用的意义。义务论与功利主义是以原则和理性的形式为行为提供普遍指导。
陈来先生提议,就中国古代来看,‘自我—他人—社会三分的框架比起两分的框架更为合适。即使不具备这些品德的人,也更乐于与拥有这些品德的人相处。
陈来教授的《儒学美德论》,虽然也是一种比较分析,但其主要目标不是用西学为儒学正名,而是求是,即探求其本来面貌。虽然儒学不只是伦理学,但儒学以人为中心,围绕着伦理展开学问的各个面相,是没有疑义的。后者是君子或圣贤的品德,不是要求而是激励人向上的精神力量。事实上,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、斯洛特等人,也注意到这两者的关联并发表过各自的见解。
内容不是一般的伦理思想史评价,而是针对当代伦理争论的发言,以及对传统的反思。一方面,因政治压力而导致的家庭关系解体的事件,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司空见惯的现象。
一句话,与自由、平等等现代价值相冲突。落实到具体领域,就是现代儒学如何保卫家庭这一传统伦理基地的问题。
因此,儒学是否能够复兴,从根本上讲,是儒家伦理能否复兴的问题。第二类,你可以不做,但一旦能做,就会得到赞扬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